□本報記者王家梁
  今年4月,貴州省遵義縣開展的“結雙親”活動榮獲全國“群眾工作典型案例”二等獎,併入選延安幹部學院教材。
  自2009年以來,遵義縣針對小城鎮大農村、社會矛盾交織、乾群關係疏遠等突出問題,創新開展了“幹部把群眾當親人、群眾把幹部當親人”的“雙親”活動。
  結“特殊親”貼近信訪群眾,結“遠親”走進山區群眾,結“困難親”幫扶貧困群體,結“老親”關懷孤寡老人,結“娃娃親”關愛留守兒童。遵義市委常委、縣委書記曾瑜說:“結雙親”進一步密切了黨群、政群、乾群關係,成為幹部接地氣、黨群心連心、創新社會管理、推動經濟發展的有效載體。
  活動開展至今,全縣黨員幹部18000多人,共結“遠親”、“困難親”、“老親”、“娃娃親”、“特殊親”等19831對。全縣黨員幹部走訪群眾20多萬人次,化解矛盾糾紛2700多起,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3000多個,落實幫扶資金6300多萬元。
  拿真心換百姓實意
  “結雙親”不蜻蜓點水走過場
  30年的老上訪戶承諾不再上訪了,這事震驚了整個龍堰村。
  喇叭鎮龍堰村陳湘雲(化名),1983年從外地嫁到龍堰村,因未能分到土地連年上訪。多年間,縣、鄉、村歷任幹部,都有過到省城接她的經歷。真正解開她“心結”的人是鎮綜治辦幹部徐國琴。
  “昏暗的屋子,老木頂房,舊傢具,最值錢的就是那台90年代的電視機。”徐國琴說,“當時,我腦子裡就一個念頭,幫她做點什麼,否則張不開口提‘結雙親’。”從那天起,徐國琴經常到陳湘雲的打工地走訪,期間還通過協調,將她納入農村危房改造項目補助對象和農村低保對象。
  結果,在徐國琴第一次提出“結親”時,陳湘雲竟然激動地哭了,“以前是我去找幹部解決事情,現在是幹部主動登門幫我。小徐,你是真心的,這個親俺認了。”
  “‘結雙親’說來容易做成難,‘蜻蜓點水’式地走一趟、聊幾句,非但結不成親,還會遭百姓反感。因此,必須融入民情實際,與百姓以心易心。幹部下訪‘結特殊親’,在消除隔閡的過程中,增進感情、化解矛盾、贏得民心。”遵義縣委常委、組織部部長陳志永說。據統計,該縣通過各級幹部結“特殊親”,使全縣信訪總量梯次下降了5.8%。
  感同身受百姓之需
  “換位思考”中審視提升工作
  2011年,泮水中學教師賈登崇上課期間發現學生小豪上課總是無精打采。他瞭解到,原來小豪的父母外出打工,留下他和妹妹由遠房親戚照顧,但親戚經常出差,兩個孩子長期無人照料。
  賈登崇看在眼裡,急在心上,於是便與愛人商量,將兩個孩子接到自己家中照料,“那時候,想的就是別讓孩子們餓著,再就是彌補親情缺失,別因為父母不在身邊荒廢了學業。”
  賈登崇這一堅持就是3年。今年年初,孩子父母回家到學校表示感謝,才終讓此事見諸報端。
  無獨有偶,派駐最遠鄉鎮馬蹄鎮的幹部李明,去之前誰也不認識,幫助當地群眾打了兩口水井後,現在村民們路上遇見他,都會招呼他到家中坐坐,有事情也都願意找他商量。
  “把群眾的事當自己的事,這樣與群眾才不陌生。站在群眾的角度換位思考,這樣才能與群眾感同身受。”遵義縣委副書記羅仕國介紹說,“‘結雙親’讓基層幹部摒棄官僚作風,在‘接地氣’過程中審視工作不足,更好地為群眾辦實事、辦急事。”
  引領平安發展之路
  “授致富經”還清虧欠良心債
  為了給李桂英老大娘修建新房,遵義縣南白鎮的個體戶們紛紛慷慨解囊,很快就湊夠了5萬元。一位磚場老闆當即承諾全部的用磚和板材,“這幾年,鎮里給咱們爭取很多優惠政策,生意越來越好,現在能幫有困難的人一把,也算盡一個公民的社會責任吧。”
  2013年年底,南白鎮黨委書記黃曉伍在“結雙親”期間瞭解到,火車站村村民李桂英喪偶多年、無經濟來源,寄居在鄰居家的危房中。黃曉伍當即組織鎮里的幹部和個體戶們捐款,“這5萬元錢,由鎮里統一保管審計,3萬元用來修房子,剩下的兩萬元買種羊,交李桂英喂養,這樣既能解決住房、又能解決生計問題。”
  據介紹,在“結雙親”活動中,遵義縣要求結親幹部充分發揮自身優勢,突出發展主題,通過傳授技能、解決就業等措施,引導群眾學習實用技術,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,掌握營銷信息和手段,提升群眾致富能力。
  “幫扶群眾最好的辦法就是引領發展、共同致富。‘結雙親’活動在拉近乾群距離的同時,有效破解了邊遠山區、困難群眾發展致富的瓶頸問題,促進了邊遠山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。”遵義縣委副書記、縣長黃國宏說,“下一步,我們將在鞏固已有成果的基礎上,在結對幫扶中打好經濟發展‘翻身仗’,讓老百姓真正富裕起來。”
  (原標題:兩萬黨員幹部與群眾“結雙親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b90ybdvn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